转载自作者:梅山易学
《心经》的篇幅虽短,但是他的智慧与义理去相当深广,不论什么人,都可以从中得到或深或浅的智慧,用来增益自己的修行,学习佛法之人可以从中领略般若智慧,没有学习佛法之人亦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领悟,真可以说是深者得其深,浅者得其浅。
比如说“照见五蕴皆空”这一句,各人根据各自的智慧与修行水平,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独特认知,如人饮水般各自知晓其所述之意,如果有人讲解,理解应该还是不难的,但如果是门外汉,恐怕就只能够获得读诵的益处了,其实,要想知道这一句话的真意,只要将其中的重点“五蕴”搞清楚,其它的就迎刃而解了。
网图下面简单的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意思,或有错谬,欢迎指正。
“五蕴”,又称五众、五聚等,蕴有积累、盘结,有藏于内而不显于外之意,佛法中的五蕴是指世间万物及其精神的积聚,分别是色蕴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蕴,世人正是由于五蕴积聚在心中,所以才使人迷惑颠倒,把自己本来的清静之心蒙蔽了,才造出无穷的业来,那么这五蕴分别是什么呢?
色蕴,色分内色与外色,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,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等六尘。
网图受蕴,受是领受纳取之意,也就是身体上的五根“眼耳鼻舌身”对应身体外部的五尘“色声香味触”,要去领受种种的苦乐境界,是为受蕴。
想蕴,人们在看到、听到、接触到外界的事物之时,会在自己的心中产生对其外观相貌的认知,是指五根领受了五尘之后所生出的种种妄心、妄想。
行蕴,是心与意识的作用,无有续断,辗转不息,这种没有断息的念头是将来造作各种恶念的种子。
识蕴,识蕴是了别与识知所感的各种事物的分别之心、妄心,比如说这样好,那个坏,这个喜欢,那个讨厌等等。
网图五蕴之中,色是基础,识是根本,没有色就没有受想行识,可是这色受想行四蕴,却都是从这识蕴中生出来的,所以是根本。
了解了五蕴的知识,整句话就好理解了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照见,照是观照,见是彻见,合言之,就是指用般若的智慧洞察世间万象,都是因缘和合,没有真正的实质。
按佛教的教义,世间万物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佛经说万法从缘起,色蕴是色,受想行识是心,心色和合,就组成了我们这个五蕴皆空的假体,既然是组合而成的家庭,就一定会有生死幻灭,为什么呢?
网图因为既然是因缘和合所生成的,等到因缘离开之时,那么这个假体还能长久的存在吗?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,这个五蕴所聚的身体实在是这生死烦恼的根本,因为它不存在真实性,既然我们所执着的这个自我是五蕴所具的假身,是有生灭的,那么自然也就可以说是“五蕴皆空”了。
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说的容易,但是要做到却实难,唯有观自在菩萨以甚深的般若智慧,才能彻底究竟圆满的观照其真实自性,显出那个本来清静的真我来,不知修行佛法的人们,可曾领悟到其中的智慧,你,做到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