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入门网
心经入门网
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
主页/ 布衣百姓/ 文章正文

佛菩萨的庄严相貌,是真正的涅槃寂静

导读:佛菩萨的庄严相貌,是真正的涅槃寂静无论是不是佛教徒,多数人都会主动到寺院礼佛敬香,也有人会奉请佛像回家供养。当人们瞻礼佛像时,内心总能感受到片刻的安宁与祥和,这些相好庄严的佛像虽然造型各异、体量有...
佛菩萨的庄严相貌,是真正的涅槃寂静

无论是不是佛教徒,多数人都会主动到寺院礼佛敬香,也有人会奉请佛像回家供养。当人们瞻礼佛像时,内心总能感受到片刻的安宁与祥和,这些相好庄严的佛像虽然造型各异、体量有别,但都以寓教于形的亲切方式,向世人传达慈悲喜舍的内涵,示现彼岸净土的境界。

关于佛像的起源,据《增一阿含经》记载,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往忉利天,为母说法,三月未还。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,各以牛头栴檀(zhān tán)与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,见之如对佛前。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于,“令十方瞻仰慈容者,皆大欢喜,信受皈依,广种善根 潜消恶念”。

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误解,强调虔诚礼拜佛像是佛教徒的“迷信”所至,甚至批评为“偶像崇拜”。殊不知,这是佛弟子见贤思齐、净化内心,开启觉性的修行方式。佛像虽非佛菩萨真身,但恭敬瞻礼仍是殊胜法缘,强化学佛者的皈依之心,是增上修行的重要助缘。

若在内心将佛像视为佛菩萨真身,虔诚顶礼时生出神圣感,内心当下就能得到净化。在普贤菩萨发下的十大愿中,就以“礼敬诸佛”为首,由礼敬而令心渐渐与之相应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修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,也不能停留于对佛像的执著。从恭敬佛像到超越对相的执著,代表着修行的不同层面,应该次第而修、不可偏废。

佛像的造像不仅需要艺术技巧,更需要对佛菩萨的内涵有所领悟。瞻礼一尊佛像时是否与内心相应,面部表情往往最为关键。佛像面部表情的准确刻画,能传达出安静、空性和喜悦,直抵观者的内心和灵魂深处。

这是一种无限的安静。并不是没有声音的安静,而是内在的安静,仿佛静静的大山,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,有着难以表述的震慑力,这就是“涅槃寂静”。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,来自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实,这种寂静也使周围的人,甚至周围环境也得到净化。

这是一种无限的空旷。凡夫心的最大特点就是浮躁而动荡,在各种变幻的妄想中不停摇摆。想静,却静不下来;想睡,又睡不踏实;想思考,但无法集中精力。为什么?因为内心的垃圾太多,而且从未清理。

因为看不清生命的真正需要,只好用不停忙碌,用表面充实来掩盖这种茫然。忙碌的结果不过是继续制造妄想、制造心灵垃圾,而佛菩萨因为体证空性,故能照见五蕴皆空,就像乌云散尽的虚空,澄澈明净、纤尘不染。

这是一种无限的喜悦。这种喜悦并非一般意义的快乐。世人贪图快乐,不知乐是苦因,快乐是建立在某种外在条件上,只是对痛苦的缓解。当尝到某种快乐并产生执著后,一旦条件发生改变,对快乐形成的依赖落空,就会转变为痛苦,世间快乐短暂且有副作用。而佛菩萨的喜悦来自生命内在,是从全身弥漫而出,这也就是佛经所说的“举身微笑”。

只有彻见无我的证悟者,才能使每个毛孔都洋溢着微笑,周身散发着喜悦。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,不断去除现有的不良心行,开发潜在的高尚品质。当生命不再有任何瑕疵,我们也能像佛菩萨那样,成为至纯至真的人,成为至善至美的人。大慈大悲悯众生,大喜大舍济含识;相好光明以自严,众等至心归命礼。南无阿弥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