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(24)
何名波罗蜜?此是西国语,唐言到彼岸,解义离生灭。着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【何名波罗蜜?此西国语,唐言到彼岸,】为什么要翻成〔到彼岸〕呢?有彼岸,就有此岸,我们都觉得这个世界是此岸,我们的意识中这个世界是不好的,所以你一天到晚抱怨,说你的寿命不够长,你长得不够漂亮,你的身体不够健康,你的家人怎么样,你的隔壁怎么样,社会怎么样,执政者怎么样,世界怎么样…你一天到晚抱怨东抱怨西,因为你不明白道理,不明白道理的人真是很无奈;你真的明白道理的话,你就可以潇洒走一回,你会觉得人生真的是真善美,娑婆世界当下就是极乐。释迦牟尼佛虽然有介绍极乐世界,但他很清楚地告诉你,这个世界其实是清净的,为什么?每个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,只是我们不明白;这个娑婆世界的大家长,我们的父母,就是释迦牟尼佛。这个家很温暖,但是小孩子吵说:「父亲,我要出国去留学,我觉得家不够温暖,我希望移民到瑞士,瑞典…。」瑞士的大家长叫阿弥陀佛,瑞典的大家长叫药师佛,喜马拉雅山上面又有弥勒佛。孩子吵着要出国,如果父母亲硬把他留在自己家里,对孩子是没有助益的,到最后父母就成全他出国,介绍他到哪个国家去,好好地读书进修。佛法没那么复杂,祂一下子说这里如苦海,等一下又叫我们去那边,其他的经典又说当下就是极乐,其实你不需要那么矛盾,你只要用当父母的心态看孩子在吵,你就知道了。有「此岸」跟「彼岸」,是因为你的知见不够清楚,如果你一直羡慕别的地方,佛很慈悲,他会成全你,甚至佛会写推荐函让你去,推荐函就是「信、愿、行」。佛为什么只叫他弟子念别的佛,不叫他的弟子念他自己?我刚学佛的时候,要去买一块念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」的录音带都找不到,但念「阿弥陀佛」和「观世音菩萨」的很多。你家最好,别家不好,这个观念不正确;你家不好,别家最好,这个观念也是不正确。你家很好,别人家也很好,一切都好,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。如果你明白这个概念,就知道没有「此岸」和「彼岸」,才是真正的解脱。所以到〔彼岸〕的意思,就是解脱自在。
不住相
【解义离生灭。
】如果你真的了解真理,就了解你自己,你就可以离开一切生灭;〔生灭〕就是现象,〔离生灭〕就是离相。你现在开始观察,只要是现象的,都是因缘所生,所以龙树菩萨说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」只要是现象,就一定是因缘所生,就必然有所灭,那就是生灭。你的身体也是因缘所生,所以你有生就必有死;你的朋友,你的另一半,你的父母子女,有缘则聚,无缘则散;完整地讲是,缘来则聚,缘尽则散,难舍能舍,来得去得。我们现在跟任何人在一起,都是因缘聚会,离开都是因缘离散。所以你不要怪别人变心,又骂他没心没肝没肺;你们因缘已经散了,你都不明白。世间人不明白,所以会抱怨对方,怪罪对方,怨恨对方,如果你心中有怨恨,你怎么会快乐?错误的概念没有铲除,你怎么会快乐?我们不需要故意等人家来安慰,如果你明白道理,想开不就好了吗?!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子,不是你比较倒楣,或是业障比较深重,而是每个人都一样,因缘聚散是人世间的真理。既然是现象界的东西,它必然有差别,但是我们在差别当中产生了比较、分别、对待。你现在是苦在这里,你又开始掉入:「我父母亲是怎么给我生的?生成这个样子?」你又在怪你父母亲;美和丑根本没有办法比,这个定义是很无知的,你一天到晚下一个定义,来让自己痛苦,这叫傻。在现象界当中,有人一个月挣二十万,有人挣两万块,是有差别的。不是说挣两万块的人,生命品质比较低落,挣二十万的人,生命品质比较高,这也是因人而异。我们一直迷失在现象界,你看到现象就被它所骗,然后在现象当中,看哪个比较好,你就苦在这里。这很好,那很好,这个跟那个平等,它们完全是平等的,你没有察觉到吗?不一定要到深山去看神木,来植物公园走走也很好。有人宁可开两三个小时的车去吃一个东西;你在这里,就在这里吃,你有机会出去就随便在那边吃,你明白这个概念,就是修行。真正会修行的人,就是随缘生活;不会修行的人,就是不随缘,就是攀缘。现在没有几个懂得随缘,你们的随缘都是随因,不是随缘。「缘」就是变化,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,很多条件已经形成了,这是因,缘是变化的。没有知识,你努力读书就会有知识;没有智慧,你愿意修行,就会有智慧。我们过去的因怎么样,你不要再管了,过去就过去了,不必很无聊地去问人家三世因果是什么;你真的明白,你会变得很有智慧,很轻松。学佛不用跑道场,不用花钱,不要把简单的道理弄得很复杂;学佛只要懂得吃饭、喝茶,只要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就可以了。
只要是现象都是不一样,所以你会掉入一个很严重的陷阱,你会在现象当中,选择一个你心目中认为最好的东西。生病跟健康,你到底选哪个?选择生病叫有病,选择健康叫愚痴。你为什么要一直戏弄你自己?!你过去有过去的因缘,现在有现在的因缘,过去的因缘就算了,现在的因缘,你作息不正常,三餐不正常,你常常生气,你不运动,你当然身体会不好,所以现在有现在的因缘;如果你都把它照顾好,它还是生病,那就随缘;病好了,那就随缘;医不好,那就随缘;死掉了,那就随缘,随到最后,了无牵挂。你听我这样讲,好像很轻松,但是你做不到。你为什么做不到?你的知见没有正确,在佛法里面叫邪见,在社会上叫偏见,这叫没有智慧,你的感觉真是苦海无边。你真正要懂,懂了之后再来谈修行的问题,没有懂就谈修行是了不可得。
【着境生灭起,】〔着境〕是你执着那个现象。你执着什么?你执着你的身心,你身边的人,你所拥有的一切,你执着人事时地物,这世界的一切你全部执着,没有一件事你不执着的。〔境〕小至微尘,大至世界,都叫现象。怎么修行?修行的重点就是破执着,不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,你要怎么修,你要跟谁学,无论他怎么讲,就是要破你的执着。执着破了你就开悟见性,不破你就是凡夫一个,所有的佛经都在谈这个主题。谁在执着?你自己,你的心在执着。你们今天早上就可以把《金刚经》读完,《金刚经》整本都在破执着,就这么单纯,不要说《金刚经》只说「空」,你也不可以执着「空」,「空」、「有」都不应该执着。
我现在要把《金刚经》里面的密码告诉你。「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」—「菩萨不住相」 释迦牟尼佛跟菩萨讲不应该执着,即使布施也不应该执着那个现象,这是第一个概念,这个概念每个人都懂。我们就是要探讨如何不执着,你执着了就会痛苦和迷失。你说:「谈何容易!」你的内在有「困难」跟「容易」的概念,这是你的陷阱;什么叫困难?什么叫容易?都是你自己乱想。像有人跟我讲:「师父,念佛最容易。」我说:「真的吗?」有没有说哪个东西是一两下,然后你就可以开悟见性的?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,你不要以为这个最简单,那是最困难。我告诉你,非难非易,难易是你的陷阱,你为什么要去创造它呢?!有些人,你跟他讲:「不要执着啦!」他说:「我又不是圣人。」如果你认为:「师父叫我们不执着,那根本就不可能。」你的概念跟没有学佛的人一模一样。也有人这样讲:「释迦牟尼佛何人也!六祖何人也!」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贴标签?说「不可能啦!」、「业障深重啦!」,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,痛苦你是自己造成的,你一定要把错误的概念拿掉。我们的信心太薄弱,三祖才写一篇《信心铭》,让你有信心。他一开始写「至道无难」,告诉你开悟不难,「唯嫌拣择」,「拣择」就是分别对待。你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,你一定可以破执着,你只要真正明白那个道理,你明白一分,就会做下去,破一分执着,就等于破一分无明。
见诸相
第二个概念: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—「见」就是观照,观照概括一切修行的法门。你现在要观察宇宙人生所有的现象,近观诸身,外面的世界叫六尘,叫「诸相」,你要好好地观察外面的现象,因为你迷失在外面的现象中,所以你要观察它的真相。你现在就是被假相骗了。请问,你看到我是真相还是假相?你可以看到我的佛性吗?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,你看到的只是我的现象跟作用,你没有能力看到我的本体。学佛的人都知道「众生皆有佛性」,但你没有办法看到佛性,你看到的是它的现象和作用。你真的没有看过你的佛性吗?为什么要见?为什么见不到?这就是你要去突破的地方。我作个譬喻,你知道你的眼球是一个现象,但你的眼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,你能看的这个作用你也知道,但是你的眼睛就是看不到你的眼睛,这跟你看不到你的佛性是一个意思;虽然看不到,但不可以说没有。
作个最简单的譬喻,你们的手机为什么会响?是不是有信号和电波?但是你看不到,你的佛性看不到,但就是会作用。比如我这里有一杯盐水,你看不到盐巴,你只看到一杯水,因为盐水是我讲的;要怎么证明有没有盐?只有你喝下去,你才能够知道,别人都不能够知道。但纵使你喝下去,感觉咸咸的,你也讲不出到底有多咸。你去问一个开悟见性的人:「佛性是什么样子?」他完全没有办法跟你讲,他只能跟你讲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;我用这样的譬喻,来说抽象的佛性,你就很容易懂。这就是佛性,喝下去你不就知道了吗?喝下去是什么意思?你要修行嘛!所以佛经才说「不可取,不可说。」他没有办法跟你讲佛性是什么状态,他没有办法给你形容。
非相、无相
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假相,看到我是假相,看到你的爱人是假相,看到你的仇人也是假相。一般人是比较执着爱人还是仇人?都执着啦!就是执着才会让你苦,不管你执着什么!执着学佛也是苦,修也没进展,听也听不懂,不修怕下地狱,我们的概念就是这么复杂。不但你所看的所有的人是假相,你现在所担心、罣碍的事,你现在所执着的事物都是假相。简单地讲,能够障碍你的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都是假相,难道你不明白吗?现在难就难在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不容易,纵使讲清楚了,你的潜意识不认同,你的执着依旧在。先把道理彻底地讲,讲到最后让你的潜意识开始动摇,就像骨牌效应,一个倒下去,全排倒;我今天来上课的目的,就是负责把你讲得动摇。你应该好好地观察一切的现象,这叫修行。你现在时时刻刻要好好地观察一切现象,而且不可以只观察你想观察的,任何的现象都一样,你也不要选择性地观察,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样的,我建议你直接观察你的身心,就是五蕴,所以《心经》讲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你执着你的先生、儿女,表面上你执着别人,实际上你是在执着你自己,好好看看你自己就好,把你自己身心的假相看个清楚。「非相」,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,所以他才跟你说「无相」。
一合相
世尊讲「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」,假设你认为世界是真实的,这是针对凡夫讲的,那佛帮你取个名字叫「一合相」,什么叫一合相?一,就是形成的那个现象;「合相」就是所有的因缘条件才形成那个现象,一件事情的形成就叫一合相,你这个人的形成就叫一合相,一合相就是因缘合和所呈现出来的现象。形成你这个人,这个物,这件事,这个世界,这个国度…你家也是这样,也是因缘条件形成的。「如来说一合相,则非一合相。」就是说它并不是真实的,「是名一合相」,不得不为它取个假名。人就要透过语言、文字来表达,你不要抓着「一合相」的概念不放,它只是个假名。「须菩提,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」,这个缘起的现象到底是什么?我很坦白地讲,对一个开悟见性的人,「体、相、用」三个是同样一个,相就是色,体就是空,当下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「体、相、用」事实上是整体的,如果特别跟人家讲,它也是不可以说,「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」,你的内在认为它是实在的,你执着这个概念。
「何以故,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」因为所有的现象不是真实的,你才不要去执着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这里的重点是「我相」,你不要去执着你这个人;「无法相」,法相就是你的概念。你今天来学佛法,也在学一个概念,你也不可以执着佛法。不要执着「我」和「我的概念」,这两个是归类于「有」;「亦无非法相」就是「空」的意思。叫你不要执着「你」的概念,但是你也不可以执着这个「空」,它的意思不是「没有」。不要执着分别对待的概念,空跟有,生跟灭,好跟坏,善跟恶都是分别对待的概念。离「空」就是不可以执着「空」,离「有」就是不可以执着「有」。不要执着那个现象,叫做「有」;亦不要否认这个现象,叫做「空」。「我」就是一个现象,不要执着「我」,也不要否认「我」。不要执着你的孩子,但不要否认你有孩子…这就是中道的智慧。你看到一切的现象都不要否认它,都不要执着它,这就是般若智慧。
这个世界就好像在做梦,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在做梦,从此不愿意付出,就掉入「空」的陷阱;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,你做得要死,拼得要死,那你就痛苦。你怎么样才能平衡呢?在虚幻不实的世界,你要认真地生活,这就是中道的思想;你认真生活,又能够知道它虚幻不实,所以很轻松,完全不会执着。假设你很爱这个茶杯,这个爱有执着的意思,那你要不要好好地爱惜它?你要好好地爱惜万物;但是如果你只停留在爱惜,你的内在是充满了贪爱和执着的。当有一天,你失去它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?如果他背叛你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?所以代表说你只懂一边,另一边,它改天消失了你会很痛苦。注意看,这个是我很爱惜的茶杯,我好好地照顾它。但是有一天,我不小心打破了,我也不会苦;拿扫把,把它扫起来就好。我不否认这个现象,破了,我也不执着这个现象,讲完了,世界所有一切的道理都是这样子。不执着现象的「有」的概念,但是在佛学角度你凭什么不执着?以「空」的智慧你才能够不执着,你要知道它如梦幻泡影;我用茶杯来譬喻,你很容易懂,换成你的儿子你就不容易懂了。你的儿子现在有因缘跟你在一起,你是不是要好好地爱护他?!万一他改天离家出走,或发生意外了,你是不是伤心欲绝?!你没有中道的智慧,你只有活在对他的执着,你没有悟到空,所以你没有办法去接受它。「我不执着它,我也不否认它。」这就叫中道的智慧,般若的智慧。
有的人讲:「人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,都是假的,活不了几年啦!」这样讲是不对的,这样讲好像在否认这个人生。我只是叫你不要去执着,这个不执着是包括「有」和「没有」都不执着,不要把它当成执着「有」,或只执着「没有」。到底「有」还是「没有」?这是陷阱。只要是现象,就是分别对待的,六祖也跟你讲「佛性非常非无常」,一切你都不要执着,别管什么「空」跟「有」,连「一切都不要执着」的概念也不要执着,不是叫你不要做事情,该工作要去工作,该休息要去休息;那是要做还是不要做?该做就做,这是随缘,该吃饭就吃饭,该睡觉就睡觉。该吃,吃过多你会痛苦,该睡,睡过多你会痛苦,睡太多、睡太少你的火气都会大,这叫不符合中道;不符合中道,你一定会出差错,中道就是般若智慧。
《金刚经》叫你「不执着,认真做。」不执着就是不落于「有」,认真做就是不落于「空」;有的人,一天到晚喜欢打坐,这样也不对。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边静静地打坐,你的生命对人类有什么意义?有的人静不下来,老是往外跑,美其名叫「热心公益」,事实上是你内在在攀缘,希望别人肯定你,你一直希望跟别人在一起,你没有办法安定下来…。你没有去探讨过自己的内在吗?一样的道理,你现在上班,跟你去做志工是不冲突的,一个礼拜工作五天,周休二日去做一天或两天志工就很了不起了。一样的道理,该来上课,你来上课,下课就下课,上班去上班,下班就下班,家人来了,陪家里人聊天,聊完天之后,你就来读佛经或修行,这样,家庭圆满,世界大同。学佛本来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,被大家的概念搞得乌烟幛气。
实相
「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」—「实相」,当你能够彻底达到这样的境界,接下来你就可以契入实相,这个实相就是见性,就是真实的现象,是你的本来面目。你证到实相也不能执着,当你一执着,就不对了,那只是假名叫真相。很多人学佛法,学到文字般若,观照般若,实相般若,就以为完毕了,这是不对的。刚才有同学问我:「师父,要学到什么程度?」我说:「没有什么程度,一直学,生生世世都要学。」你好好看《金刚经》,它表面上跟你讲一个,又破一个,讲一个,又破一个,有人看二、三十年都看不懂。你要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在讲什么,他东讲西讲,就是叫你不要执着。
离相
「何以故,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」—「离」就是彻底地不执着,不要执着「我」这个假相,当有一天明心见性了,你也不可以执着这个真相;离一切相就是离开假相和真相。「则名诸佛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。「则名」,也是个假名,叫做「佛」;人类为了去形容他,不得不去创造个名词,就是假名,《金刚经》讲完了。如果你了解这些概念,你回去看《金刚经》,应该可以看出眉目,它东讲西讲,都是在讲这个道理。有时候你在读经典,不要那么挑剔,不要一个字、一个字解释和翻译,你要知道它真正在讲什么。我们禅宗里面常常讲:「什么是祖师西来意?」就是「达摩祖师来中国真正的心意是什么?」不是逐字地去解说《金刚经》真正在讲什么?你要抓住它的重点。你抓住这个概念,《金刚经》里面三句论法,「什么,非什么,是名什么。」你就完全懂了,整本《金刚经》就建立在这个架构上。看完《金刚经》,再看《六祖坛经》,是一拍即合,只是《六祖坛经》讲得比较白话,一般人好懂,《金刚经》讲得也很直接了当,只是怕你看不懂。你看到什么眉目了吗?六祖大师是因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他的思想没有离开《金刚经》,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一样。你看《六祖坛经》,他分明叫你不要执着境界,要离开一切的境界,这里面讲的着境就是着相。
【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;】无论你执着的是什么现象,你的忧悲苦恼统称烦恼和尘劳。海水本来风平浪静,现在因风起浪,就是因你的执着,你平静的心开始浮动了。你现在是这种状态,就是此岸,就是苦海;执着了那个境界,你的心失去了宁静,产生了痛苦。地狱在哪里?现在就叫地狱,执着就是地狱;不执着就是净土。佛教要讲净土,不要讲天堂,天堂事实上是天道,有时候是因为习惯,用地狱跟天堂对。
【离境无生灭,】你只要不执着,你的心就可以保持平静。
【如水常通流,】执着就好像把心堵住。一条水沟,只要把水堵住,水太小流不过去,水太大会造成溃堤,造成你的灾难。水流通,就是我们智慧通达,因为心中完全没有障碍,智慧通达的人讲话是很圆满的。请问,我们看佛经,最好是看原文,还是看别人的注解?如果你的回答是「看佛经不需要看注解。」这样有盲点。你们来听我讲《六祖坛经》,是不是听我在注解?只是我现在用语言,我翻成文字就是注解。你说「要看注解。」这样讲也不对;我们喝果汁要喝原汁,经文就是原汁,注解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原来的思想。回答任何问题回答得圆满真的不简单。要这样回答:「刚开始不懂的时候,可以参考注解,看一段时间之后,就开始好好体悟原文。」它有个次第;有时候看到不同的注解,不要因此起烦恼,「到底哪一本写的对?」这样讲话都是不对。他的程度是五十九分,注解就是五十九分;程度七十分,注解就是七十分。考试卷发下去,哪里每个人都一百分?!不要问别人的体悟,要问自己的体悟。如果道理不圆满,你处处都会矛盾,你做任何事情都会矛盾。
名佛
【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】 离境就是不执着,离境就是离相,离相就是诸佛,当下就是彼岸,当下就是解脱。今天讲的这一段,你听懂你就完全懂;这一段,是佛法的全部,你要修行,就是从这里下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