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】“自然有是”者,义寂云:“作恶虽不乐欲苦果,苦果自应。”
人一生行善,“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、做好人”,一人有这“四好”,不希望什么享受,都不希望,“乐果自应”。这一句话跟《论语》夫子说的第一句话很相应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。圣贤教诲,你要是喜欢读它、喜欢想它,能把圣贤教诲、伦常道德。
中国传统文化实在讲,浓缩到极处只有十二个字,这十二个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,五千年不变。十二个字就是“孝、悌、忠、信”。“孝”,对父母;“悌”,对兄弟姐妹;“忠”,心摆在当中不偏不邪,用真心相处,不是妄心;“信”,言而有信,“信德”就是佛法讲的“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”,这是“信德”。
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”,大圣大贤这十二个字全做到了,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一切时一切处他所表演的,和睦。
孔子的学生赞叹夫子,夫子有“五德”表现在外面——“温良恭俭让”。

这也就是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所说的,“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最高的享受是什么?圣贤的享受,中国古人所说的“孔颜之乐”。孔子的乐、颜回的乐,孔子代表一生没有做过高官,与富贵不相干,孔子与贵族不相干;颜回与财富不相干,他的物质生活,同学里面是最差的,每天这三餐饭都有问题,但是颜回快乐。这个快乐从哪里来的?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”做到了,完全做到了,所以快乐。
修善虽然不希望乐果,乐果自应。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,你不求,它自己来了;“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,你不希望有灾祸出现,灾祸来了。这些话都是讲因果报应,是天地之间自然的因果,善因一定感善果,恶因一定感恶报,不是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