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研读《金刚经》当中,我们常遇到很多个词语,都是佛和须菩提反复强调的。而“实相”这2个字就是其中之一。
佛像那么什么是“实相”呢?这个所谓的“实相”又有什么意义呢?在《金刚经》中我们看到这段就是须菩提所理解的“实相”,原文如下:
世尊,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:名实相
这是须菩提对于实相的悟解,以说明自己所说,不是虚言,而是实际体会。
佛像须菩提这句话,是说实相非相,是名实相。以名指实,是名而非实;实不可见,而名可以称。因此称名为实相,不可真以为有实相,否则就是成了有相,而非实相。
所以他说这番话,向佛表明自己不着于名相, 知还本也。
佛像其他译本,多将“实相”译为“实想”或“真实想”。将“如 来说名实相”,译为“如来说名实想实想”或“如来说名是想说明是想”。
相有外现之义,而想为内生之义。一为外,一为内。在外比较容易生求, 而内更注重的是自觉。
佛像所以译为“想”字当更为贴切。而实相非相,是想非想; 有想必生相,无相必无想;无想就会无相,有相就是有想。二者本来一体, 本末相应。所以“实想”二字,直表心态,即为无相、无住生心之状。
佛寺所以如来所说的如实称名。但虽如实称名然而名是名,实是实,不可将名实混为一谈。 所以佛这句话是为人们分别名实的,就是你不要以为自己所以为的就是真实的。虽然你所以为的,符合那个真实,但实际上并非那个真实。
佛像所以如实非实。你若能如实而知,就应该知道抛掉那个如实之知, 依如实之知而直达其实。若是将如实之知与真实混为一谈,或执如实之知而不能舍,则不能得其实。
如实之知尚不可执,更何况是不实之知、谬误之知!
人因不知名实分别而愚执,所以应该悟到名实是一体两味。但一旦知名实分别为觉见,那就是可以悟名实无别而得其本来。
佛寺因此,不知分别是愚执,见落分别是昧执。
因此所谓的“如实”,是因觉悟的层次而定的。
再回头看《金刚经》的原文,往往会有更深刻、更丰富的觉悟与理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