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入门网
心经入门网
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
主页/ 佛学问答类编/ 文章正文

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_5

导读: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 问题:自从看了戒淫欲的书后,感觉挺可怕,请问法师该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呢?  那男的就得远离女人,女人就得远离男的。这里有很多的方法,可以作不净观等等的事情,关键的问题在饮食上。...
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

 问题:自从看了戒淫欲的书后,感觉挺可怕,请问法师该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呢?

  那男的就得远离女人,女人就得远离男的。这里有很多的方法,可以作不净观等等的事情,关键的问题在饮食上。就是说淫欲为正因,饮食为助因。为什么佛告诉我们要日中一食?就是因为多一顿饭,多一分淫欲心。所以你早晨吃饭升天因。为什么升天因?因为你晚上不吃,淫欲心没达到最高程度,所以说还可以升天。如果你下午吃就堕落畜生道。为什么堕落畜生道?因为你的淫欲心加重了,堕落畜生道。为什么晚上吃就堕入饿鬼道?因为你淫欲心更重,所以这个食物实际上是淫欲心的助因。所以说日中一食,为什么是成佛的正因?因为就在断淫欲心这块,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。但有很多人没认识到,就以为只是个温饱的问题,一个品尝的问题,不知道它连带着起了很多的作用,特别在去淫欲心这块就特别的重要。

  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说,吃饭越少,它越会提高你的免疫能力,越激发你的免疫能力。吃饭越多,你免疫能力越低下。因为过多物质的能量,代替了你的免疫能力。你看这个广西的长寿乡,活得岁数很大的老人,有一百四十岁的,有一百二十岁的人都上山干活呢。他们主要的秘诀就是饥饿,不吃饱。看着挺瘦的,但是他长寿啊。你看现代人吃得很胖很胖,他走都走不动,你看脸色都发紫。外面是胖了,里面窄了,里面五脏六腑收缩得没有多大地方了,睡觉都躺不下,而且完全是脂肪和这些物质的能量在起作用,那免疫能力有点感冒就是大事,有点病就是大事。所以说对这个饮食一定要控制。

  想断淫欲,首先一个,“不净观”。但是这个“不净观”要注意。不是说你男的去观女的,女的去观男的,这不允许。应该是男的观男的,女的观女的,这样观比较好。对女人要生起父母想、姐妹想。就是说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对一个小虫子都作自己父母想,你这个淫欲心还从哪来?

  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刚才我讲到的睡眠的问题。睡眠越多淫欲心越重。你睡一觉起来了,它不做梦,不打妄想,淫欲心从哪起?它就没有那些淫欲心了。你睡得越多,胡思乱想,想来想去就想到歪道上去了,最后淫欲心就起来了。所以这个睡眠不光是争取时间的问题,同样也是断淫欲心的问题,这都是很关键!很关键!所以佛讲的这些法,都是为了断掉淫欲心,都是为成佛做准备的。

  你比如说,你们看到《解脱之路》,其中有乞食给食物的那一段,僧人不直接从女人手里接过来,这都是为了断淫欲心,不允许直接去接受食物。在南传佛教呢,他的钵是这么拿着,打开盖,你往里放,但是从来不瞅布施的这个女人的手。他不瞅你脸也不瞅手,你搁里就完事了,不瞅。等到坐着那时候,你布施物品他有块布,你放在布上,他把布一拉就拉到跟前了,这都是断淫欲心的很好的办法。另外多看看戒邪淫的书,这样的话,我们心里才能够清净。

  你看特别是古人,像狄仁杰不被美色所诱惑,这都非常好。还有这个伽蓝菩萨,就是我们说的关老爷,你看他一生从来不结婚。那个皇嫂曾经试验过他,叫他上自己的车。他就说:“我眼睛认得你是皇嫂,我的剑不认得你。如果再啰嗦,我的剑就要杀人了。”你看看,他就那样,他这一下子就保全了两个人,另外一个保全了和刘备的兄弟之情,同时又断了这两个夫人所产生的这种邪念。

  所以说不管作为一个男人,还是女人都应该带把剑。现在都不让配剑了,但心里有把剑,对这个男女情要快刀斩断。常常思惟一下,伽蓝菩萨的这种雄风,就得这么样断,一点不客气。不管你是谁,如果有这种行为,不管你出于好心,还是出于什么心,一点不客气。遇到这种情况,撵出去,打出去,骂出去,就得这样。就像这个关羽似的,不行我就动刀。当然了,现在的人他反倒觉得挺自豪,“你看我这个人还挺有价值”,这就不好了,生起这个心就不合适了。应该心里有把剑,有这种心,这样的话,淫欲心就容易断了。

  另外,这个饮食也很重要。饮食指的是吃大葱啊、大蒜啊……为什么不让吃葱蒜?就是这个葱蒜,熟吃生淫欲心,所以佛不让吃。有很多的食物都不让吃,包括让吃的东西也不能过分吃。

特别是得病的人,身体比较虚,中医就给开了什么人参、肉桂……这些大补药就上来了,病没治好呢,淫欲心起来了。有很多的出家人就犯戒了,为什么犯戒?就是误食这个中药,他以为只是补补身体,大夫也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给使劲补。他是世间的大夫,不是出家人的大夫,所以他不懂得这个守戒的道理。有的补完了,生起了火,淫欲心起来了,有的最后没办法就还俗了。你说坑了多少人?所以说有病吃药也得加小心,不是什么药都可以乱吃的。好,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。(妙祥法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