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华严五教章》,全称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》、《华严一乘教分记》,略称《五教章》。四卷。唐代华严宗三祖法藏(643|712)述。师字贤首,号国一法师,又称香象大师、康藏国师。以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,奉命参与义净的译场,先后译出《新华严经》、《大乘入楞伽经》等十余部经典。尝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的深义,撰成《金师子章》。师一生宣讲《华严》三十余遍,致力于华严教学的组织,并仿天台,撰述《华严五教章》,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,而推崇华严的组织居于最高地位,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是属理想世界的实现。华严宗的观门教相,至师而圆备,是华严宗的大成者,所以又名贤首宗。其著作有《华严经探玄记》、《华严料简》、《大乘密教经疏》、《华严纲目》、《华严玄义章》等二十余部。
“五教”,贤首大师将如来一代言教,就所诠或深或浅,区分教相为五类,如《第四分教开宗》说:“就法分教,教类有五。” 本论是华严教义的概说书,华严宗的教判论着,也可说是佛教概论书。全书共分十门,其组织次第分别为:建立一乘门、教义摄益门、古今立教门、分教开宗门、乘教开合门、起教前后门、决择其意门、施设异相门、所诠差别门、义理分齐门,主要是开释如来海印三昧(华严家以此三昧为华严大经所依之总定)的一乘教义,并将其分类为五教十宗,主张《华严经》是超越诸教的别教一乘,也就是最胜经。兹将其各门内容略述如次: 第一、建立一乘:叙述一乘的意义,即华严独特的一乘与融合三乘于一乘的意义。贤首大师将一乘教义开为同教、别教二门。这是依《华严经》树立其不同于三乘,超越诸教的别教一乘,依《法华经》树立其应同三乘,开会一乘的同教一乘。因此,说明此同、别教判的特点,就是“建立一乘”的精义。 第二、教义摄益:叙述一乘与三乘的教义,与其摄化机宜利益的差别。 第三、古今立教:贤首大师谓古今诸贤所立教门各有差别,因而列举十家,作为其龟镜。即:□菩提流支依《维摩经》等,立一音教;□诞法师依《楞伽》等经,立顿渐二教;□光统律师立渐顿圆三教;□大衍法师立四宗教;□护身法师立五种教;□耆闍法师立六宗教;□南岳思禅师及天台智者禅师立四种教;□江南敏法师立二教;□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;□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《解深密经》、《金光明经》及《瑜伽论》,立三种教,也就是指三法轮。 第四、分教开宗:此门主要是在说明华严宗的教相判释。是依其自宗宗义,将佛陀一代圣教分别判作五教十宗。五教,是就所说教相分为五类:□小乘教;□大乘始教;□终教;□顿教;□圆教。十宗则依佛陀所说的义理区别为十:□我法俱有宗;□法有我无宗;□法无去来宗;□现通假实宗;□俗妄真实宗;□诸法但名宗;□一切法皆空宗;□真德不空宗;□相想俱绝宗;□圆明具德宗。 第五、乘教开合:叙论五教相互的关系。 第六、教起前后:论述一乘、三乘、小乘教法于时间上的前后顺序,分为“称法本教”、“逐机末教”的本末二教。 第七、决择前后意:谓诸教前后差别难知,因此以十门分别其意。即: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小乘根性始终定者;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小乘根不定,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;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,堪入终教即便定者;□或有众生于渐教中根不定,堪入顿教即便定者;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顿悟机熟即便定者;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三乘根性定者;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三乘根不定,堪进入同教一乘者;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三乘根不定,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。□或有众生于此世中,具有普贤机者;□或有众生于一乘别教,解行满足已,证入果海者。 第八、施设异相:于别教一乘和三乘的众多相异中,约略分为时异、处异、主异、众异、所依异、说异、位异、行异、法门异、事异等十门,以显华严经教与诸乘间,无尽的法化差别。 第九、明诸教所诠差别:略举十门论述五类能诠教的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