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学新闻>

一定要抛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

发布时间:2019-07-14 09:12:52   编辑:   阅读次数:

心经心经全文心经讲解

dhira:   以前虚度了人生,浪费了生命,我都30岁了,却是一事无成!!!……由于我不喜欢、更不擅长我的职业,再加上我做事不认真,没好好工作,结果事业一无所成,在单位是一个不受领导喜欢和重视的人。生活方面,我至今没找到一个对象,甚至没真正地谈过恋爱……结果不但烦恼习气一点没除,反而增加了很多新的妄想执着贪嗔痴。对一切都极其执着,看不开,放不下,生活得异常痛苦。  zf:   Dhira兄你现在的心情我可以理解。提几点建议供您参考。  从上面你的自我评价看,您性格中有严重自卑的一面。在你自己的心目中,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。十多年前,我读过两本书──《你的误区》和《你的潜能》(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,名字记不清了)。该书认为,每人的自我意象(自己对自己的评价)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。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为成功者,则此人即使遇到困难,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克服,因为在他的心中失败不属于自己。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为失败者,此人在困难的时候,常常自暴自弃,不思进取,从而一蹶不振。  站在佛法的立场上看,虽然不能说“自我意象”的理论完全正确(因为一个人在世间的事业,除与自己的发心有关外,还与自己及有关人员宿世的因果有关),但自我意象理论强调的那种奋发向上(当然,他们的目标都是世间的而不是走向解脱的)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。作为一个大乘学人,我们修学菩提心和菩萨行,要强化自己的自我意象──自己要成为一个菩萨,自己要作利益众生的事,作为佛子,所作所为不能给佛菩萨这一光荣的“家族”抹黑。密法中“本尊”修法的心理学基础恐怕和“自我意象”有关。(写到这里,感到有点偏离主题。)  总之,建议您一定要抛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,而代之以:自己以往因为某些方面处理不当,事情的发展未能如意,但这不说明自己就是个失败者,只要努力,方法得当,自己一定能成功。不知那两本书现在还能否买到,你可以找来读一读。  dhira:   我学佛好几年了,自己读了一些佛经和佛理的书,我很茫然,很困惑,人到底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?现在遇到了一系列的各个方面的危机,不知道该如何应付,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下去,到底应该如何去生活?  zf:   单从学佛这一点,将自己以前的生活说成是“虚度了人生,浪费了生命”就是很大的罪过!作为一个佛弟子,我们最大的成功就是有机缘闻修佛法。三界的本质就是苦,无论现在有多高的名望,有多么巨大的财富,这一切都不能给他们带来究竟的幸福,都不能使他们走向彻底的解脱。对于沉迷于轮回的有情,无论他在人们心中是多么成功,多么受人尊重,在佛弟子心中他都是值得怜悯的,因为等在他前面的是六道轮回无尽的苦海。只有佛法僧三宝才是我们出离轮回、走向究竟解脱的唯一依怙。“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”,有机缘获得圆满的人身,并有机缘听闻佛法,在佛的眼中是百千万劫亦难遭遇的特大幸事,也是您宿世善根成熟的果报。万望您不要错过这稀有难得的机缘,脚踏实地,努力修学出离心、菩提心和正见,尽此一报身,往生极乐世界,方不辜负此生。  作为佛弟子,首先就是一定要出离轮回,这是解决所有痛苦的一劳永逸的办法;在此基础上,见有无量众生,不知出离,沉迷苦海,而心生大悲,为利益一切众生发愿成佛,因为只有佛才能最有效地利益众生。这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修法的轮廓,也就是佛弟子生活的根本目的。  现在年轻人学佛,虽然有相当多的便利条件,如网上佛法资源的丰富,可通过网络交流心得等,但同时亦面临相当大压力。就业方面的问题恐怕是首要问题,若不认真对待,恐怕起码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。因此建议你应对工作方面的事投入足够的精力。现在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真正喜欢的恐怕为数不多。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乐趣和追求名利,而是安身立命。当然在可能的条件下,选择一个不那么讨厌的工作最好。生活问题处理不好,会给学佛带来很大的麻烦,小心。  知道怎样生活相对容易,真正困难的是要正视自己的问题,并咬牙改掉自己的弱点。  哲学家蒙田说过(大意):如果一件快乐的事,但将导致更大的苦果,我将抛弃;如果一件痛苦的事,但将带来更大的快乐,我将忍受。  改正自己弱点的过程是痛苦的,这一点只能靠自己,别人帮不了忙。  如果将来老兄发现了可以轻轻松松改掉自己弱点的方法,并切实行之有效,千万别忘了网上的各位兄弟,特别是──zf。  dhira:   多谢您的指点,感激不尽!ZF,您分析的非常透彻,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卑的个性。改变自己是艰难的,可是既然我想改变自己的人生,还有什么改变不了的呢?我要在漂泊流浪中改变自我,最终走向解脱。

\

编辑:小勇

\

本文链接:一定要抛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

上一篇:“吃素”与“吃斋”有什么区别?

下一篇:“清”:茶道通禅的化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