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学新闻>

唐代茶的普及与佛教

发布时间:2019-09-21 09:12:30   编辑:   阅读次数:

心经心经全文心经讲解

  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。从北朝人来看,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“茗饮(茶)”的习惯。而在中国北方,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,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。

\

  隋唐统一中国之初,这种情况仍无大的改变,直到开元年间,才实现茶文化的北移。唐代的封演在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六《饮茶》一文中就有描述:“南人好饮之,北人初不多饮。开元中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,大兴禅教,学禅务于不寝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。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自邹齐沧棣,渐至京邑城市,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。其茶自江淮而来,舟车相继,所在山积,色额甚多。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,开元年间(713-741)泰山灵岩寺的降魔师在教弟子习禅之时,为了驱除昏沉或为了代替夜宵(大概许可吃茶果吧),让大家饮茶,从而推动了饮茶风气的形成。所谓降魔师或许是载于《宋高僧传》中的降魔藏师吧。但在其传中看不出他与茶有什么特殊关系。  从上段引文还可看出,当时的茶是用称为“煮饮”或“煎茶”的方法进行饮用的。最初将饮茶方法系统化的是陆羽(733-804)的《茶经》。不过这饮法是将弄碎成粉的茶投入沸水中使之出味而被称为“煎茶”的。即便在唐代文学中,点茶总是写作“煎茶”、“煮茶”。  《封氏闻见记》继续写道:“楚人陆鸿渐为茶论,说茶之功效,并煎煮炙茶之法,造茶具二十四事,以都统笼贮之,远近倾慕,好事家藏一副。”也就是说,饮茶流行之后,陆羽将其系统化,著茶论(我想即指《茶经》)、装备茶具。所说“煎茶炙茶之法”,如将茶粉碎煮倒也简单,但要引出茶的真味,对水的煮沸程度,茶末的投放方法,茶的烤炙方法等都有讲究,《茶经》对此有详细的论述。  可是,陆羽自身是俗人。不过据他的《陆文学自传》,他三岁时为竟陵的智积大师所收养,在禅院受教育。《茶经》的煎茶法,我想就是将禅寺中流行的饮茶法加以改良的结果吧!  因此,唐代的茶受到降魔师和陆羽的双重影响,渊源于佛教。即便是在唐诗的领域,佛教与茶也有着很强的亲和力。  象陆羽那样出身于禅院,在茶艺上有名的人物,据宋朝陶榖的《清异录荈茗门》记载还有二人,一是山东金乡的福金禅师擅长“生成盏”茶技,观赏的人络绎不绝;一是吴僧文了善“烹茶”,得到南平王高季兴的赏识。我想这二例都是唐末到五代时的事,表明茶的技术为僧侣所专擅。  不过流传下来的唐代禅院生活的资料不多,这是因为现有的几个《清规》资料不过是宋代后复制的。另外在圆仁的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中,关于寺院饮茶的记事甚多,但具体描述饮茶方法及其仪礼的没有。近年出土了西安法门寺的茶具不少,考虑到它们是宫中制造后施舍给寺庙而留传下来的,因此仍然难以获得直接的资料。  这样一来,唐文学中尤其是唐诗中大量描述寺院中饮茶情况的资料就十分重要。不过本文并不想通过罗列那些资料再现唐代寺院的饮茶情形,如果那样就会显得烦琐且比较空洞了。

\

本文链接:唐代茶的普及与佛教

上一篇:吃肉无异于间接杀生与慢性自杀

下一篇:吃素、放生等方面体会与感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