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入门网
心经入门网
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
主页/ 近现代往生纪实/ 文章正文

佛法不离世间学——五明

导读:学习五明若能次第分明,以解脱精神为基础,就不会执著、耽溺于世间法的成就,而能以宽广的心量广行菩萨道。阅读一段感动心灵的文章,聆听一阕宁谧心思的乐曲,或在庄严慈悲的佛像前体会到什么是柔软与宽广,都可能成...

学习五明若能次第分明,以解脱精神为基础,就不会执著、耽溺于世间法的成就,而能以宽广的心量广行菩萨道。

阅读一段感动心灵的文章,聆听一阕宁谧心思的乐曲,或在庄严慈悲的佛像前体会到什么是柔软与宽广,都可能成为接引现代人接触佛法的因缘。

因此,对一些发愿要行菩萨道的现代佛教徒而言,在佛法的深入与修持外,学习这类吸引现代人的技术,以藉此弘传佛法,也是行菩萨道的可能方向。

但是强调修行求解脱的佛教传统中,却似乎较不重视这些所谓的外在艺能或世间所赞赏的才华,因此容易让一般人有一种错觉,好像佛教界里没有所谓“才华之士”。但若真正翻开佛教发展的沿革史,却又会发现其实不然。

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,曾将文化中的学习领域加以分类,而有所谓的“五明”;而待佛教发展到大乘时期,则更将“五明”纳入大乘菩萨道的基本训练中。例如《瑜伽师地论》里就明白指出,菩萨应当在五明处勤求。

用五明对治无明

关于五明的意义,任教于南华管理学院的佛学研究者万金川指出,所谓的明,指的是智慧,是用以对治无明的,而其中所包含的内明,指的是不共世间法的佛法,学习内明的目的是求得自度。其他的四明,则为菩萨度化众生的种种方便法,包括了声明、因明、医方明与工巧明。 

法航法师在《一个修学佛法的程序》一文中指出,声明为文字学或文法学;因明就是印度的论理学,类似现代西方所说的逻辑学;医方明则是学作医师,以医药治人疾病;工巧明即是学习工巧技术,如文艺、美术、绘画,以及科学建筑工程等。

以声明而言,学习声明的目的是为了善于运用印度繁复的梵文,因为梵文的文法相当复杂,如果不能掌握它的文法结构,很难精确地运用文字阐述义理,因此如果声明的基础强,对于讲述的佛法,让人能听得懂,甚至深刻体会其中的奥义,就很有帮助了。

而从原典不断汉译的漫长过程,乃至于现代人又透过原典去理解经典的意义时,声明显得更为重要。就如同吕澄在《声明略》中所说的,佛教东传之后,就是透过不断地翻译传来经典,因此如果不学习声明,将会对诘屈难读的原典莫可奈何,甚至有可能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

而因明的学习,则是一种清楚的思惟训练,既能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,也能练就清楚的表达能力。因此,懂得因明,既能帮助学习者学习佛法深义,也能运用好的语言训练阐述佛法,甚至有无碍辩才与外道辩论。医身也要医心。

至于学习医方明的主要目的,《瑜伽师地论》里指出,首先是能掌握病相与病因;其次,对已经发生的病,能知道医治的方法使其断根;而对于已经断除的病,也能掌握使它不再生起的方法。事实上,在佛教的典籍中,不但记载着许多医病的方法与药方,也影响了印度、乃至中国的医学。

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工巧明,据密教学者郭元兴在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中的分析,佛教的工巧明偏重于和一般人物质生活相关的应用技术,如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就记载有农工业、商业、书算计度、咒术、占相、营造、音乐等十二大类,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

因此若从学习的目的来看,五明中除了内明之外,其他四明的学习,并非与佛法毫不相干的外学而已,也能作为成就内明的重要工具。

而在现代社会中,五明又早已超乎传统的范围,就如佛教历史学者蓝吉富所说的不必把五明限定在原先的范畴中,五明其实是一种象征,内容应该涵盖更广,而把五明扩充到种种与弘法利生相关的世间法中,包括现代一些重要的知识与艺能。而这种精神,其实也就是“人间佛教”理念的发展。

例如佛学学术研究,就是因明的扩充,如同任教于南华管理学院的郭琼瑶所说的,藉由对佛学领域的深入,得以掌握更精确的佛法精神,对宗教信仰也能发挥正面的意义,而不是盲目的信仰。

音声弘法别具效力,而诸多从事佛教音乐、梵呗等以音声弘法的创作者或唱诵者,更是掌握声音这项工具,而将音声弘法充分发挥的现代菩萨行者。主持谛听文化,并制作、录制数十种持咒及佛教音乐的王俊雄就表示,音声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工具,因此透过音声修持、弘法,自有其特殊的力量。此外,医方明也可以是在医治身体的疾病之外,扩及于现代人经常遭遇的心理困境,尤其是能对治诸多微细烦恼的佛法,更是强调身心整体健康的现代人可以借力的方法。如佛教观音线协会所努力经营的,正是现代医方明极重要的代表。

至于透过佛教艺术、建筑传达佛法精神的诸多表现,也发挥了现代工巧明的作用,让许多与艺术相应的现代心灵藉以亲近佛法,并进一步学习佛法。

但就如同佛化文学创作者梁寒衣所说的,五明的次第仍要分明,才不会造成许多强调解脱道的佛教修行者所担心的,执著耽溺于内明以外的其他四明中,结果解脱精神没有掌握好,更遑论要以宽广的心来行菩萨道了。

梁寒衣进一步说明,因为四明中的成就与快乐容易让人起追逐、执取的心,所以反而会变成痛苦的来源。也因此在一些学佛者眼中,这四明常被视为小道,是不足取的。面对这样的问题,佛法精神的掌握就格外重要了。

修习五明有次第

这也就是创办觉风基金会的宽谦法师所强调的,学习内明之外的四明,确实容易与世间法相结合,若定力不够,会耗掉行者相当多的心力,因此内明的巩固非常重要。他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例指出,要随时提醒自己回归最根本的佛法精神,才不会让原本对佛教艺术之外的四明与建筑的推动流于形式化。

就如同宽谦法师所说的,我们要面对的课题是让世间佛法化,而非把佛法世间化,因此如何作到万金川所说的,一方面可以处理“无方便不足以成智慧”的顾虑,又能解决“无智慧,方便即无方向”的困境,当是有心成就菩萨精神的现代五明从事者,应谨慎对待、并自我提醒的重要功课。(信息来源:摘自《法鼓杂志》)

编辑:明蓝